智能手機國產品牌出貨下滑 差異化創新成關鍵

開飲機
飲水機品牌
開水機
電解水飲水機
全自動飲水機
經過連續多年的快速發展後,智能手機產業在規模增速等方面出現瞭重大變化,開始步入“零增長”和“負增長”時代。國產品牌企業出貨量下滑,多項指標跌幅超過10%,市場份額與利潤“量質”不符,行業利潤率難言起色。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分析認為,其“退潮”主要源於產業創新乏力、市場需求變緩、模仿戰略遭遇瓶頸等原因。2017年以來,國內外智能手機產業發展狀況呈現“大退潮”,出貨量呈現負增長,我國骨幹企業多項關鍵指標大幅下跌,行業利潤率低下的局面未有改觀。智能手機產業需認真分析其成因,研判潛藏於背後的風險,科學制定應對措施,加快調速換擋,提升發展質量與效益,構築產業競爭新優勢。“退潮”的三大集中表現整體來看,國內外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出現“雙降”,國內下降幅度尤甚。從全球看,隨著存量市場的日益成熟,新興市場增量開拓逐漸趨緩,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近年來出現瞭持續下滑,並於2017年首次出現負增長,下降0.1%。GFK數據顯示,2018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2%。從我國具體情況看,由於智能手機普及度已達到高點,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換機潮臨近結束,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規模增速自2014年起呈逐步放緩態勢,並在低速區間不斷震蕩。據Canalys數據顯示,2017年國內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較2016年下跌4%,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更是達到21%,遠高於全球同期跌幅,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瞭27.9%。由於創新能力不足、產品結構較為單一,以及在全球市場佈局較為欠缺等原因,國產品牌對市場突變的抗打擊能力弱於國外知名品牌。從全球看,在2017年第四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五的企業中,蘋果、三星、華為、OPPO均出現瞭同比下滑,其中華為和OPPO下滑幅度分別為9.7%和13.2%,遠遠高於蘋果的1.3%和三星的4.4%。從國內市場看,2017年國內市場國產品牌手機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12.4%。OPPO、vivo等主要廠商第四季度國內市場出貨量下滑幅度均超過10%。從市場份額來看,2017年國內市場國產品牌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,僅華為、OPPO、vivo、小米四大國產龍頭品牌出貨量占比高達68.3%,看似優勢明顯,但從利潤角度考慮,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ccordGenuity報告顯示,2017年蘋果手機占據瞭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利潤的87%,三星手機占據10%,所有國產品牌合計占據不到3%的利潤,與市場份額格局形成瞭巨大反差。蘋果手機單臺利潤達151美元,三星單臺利潤為31美元,國產品牌如華為、OPPO、vivo手機單臺利潤為14~15美元,小米手機單臺利潤隻有2美元,其他二三線品牌利潤水平則更低。包括骨幹企業在內的國產手機品牌盈利能力與蘋果、三星差距巨大,基本不具備供應鏈議價能力。短板在哪裡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有關人士認為,“退潮”原因之一是產業整體創新乏力,缺乏重大痛點創新。近幾年,在智能手機領域,圍繞全金屬外殼、全面屏、快速充電、指紋識別、模塊化設計、雙攝像頭、防水、虛擬現實、人工智能等局部熱點創新不斷,但鮮有重大突破性、顛覆式革新。目前,蘋果、華為等領軍企業寄望於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形成突破,比如,蘋果推出瞭采用人臉識別技術的iPhoneX,華為推出瞭帶有人工智能元素的手機芯片(NPU)。但由於人工智能的技術成熟度、成本、安全隱私保護等仍存在諸多問題,其在手機端的應用場景和價值前景依然存疑。正是由於價格昂貴和人臉識別技術的不穩定,導致蘋果iphoneX實際銷售情況未達預期。如何突破創新瓶頸期已成為全球智能手機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。與此同時,市場需求日漸飽和,海外開拓難度加大。智能手機國內市場趨於飽和,換機周期逐步拉長。據美國Zenith報告顯示,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將達到13億人,位居全球首位,智能手機普及率已接近人手一部。隨著智能手機質量越來越好、新舊產品功能體驗差距的日益模糊,用戶換機需求將進一步延緩。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調查顯示,國內市場用戶換機周期已從2012年的16個月拉長到當前的22個月,也長於全球消費者的平均值21個月。此外,國產品牌海外市場開拓難度逐步加大,知識產權專利糾紛日益增多,中高端品牌進入北美市場仍面臨較堅固壁壘。據瞭解,目前智能手機模仿策略遭遇瓶頸,市場表現大起大落。我國智能手機企業前些年的發展大多走跟隨模仿之路。當國外廠商推出一款新功能時,國內廠商往往競相效仿。對模仿門檻較高的前沿技術,則采用概念營銷、噱頭炒作等方式,迅速烘熱市場。模仿戰略在短期內可能帶來產品銷量的快速增長,但在市場形勢出現變化時,由於缺乏真正的產品定義能力和產業鏈話語權,極易造成產品銷量快速下跌,有些甚至會因方向錯誤而造成資源大量浪費。智能手機一些新技術領域目前成熟度不高、用戶體驗尚不理想,國內企業盲目照搬模仿,不但導致利潤進一步被壓榨,還會變相拉低瞭消費者對新技術、新產品的認可,也削弱瞭新技術、新產品對提振市場需求的作用,造成反效果。系統化創新或是出路就目前情況來看,我國智能手機產業還將面臨多種挑戰。一是“癢點”式創新難以再掀波瀾,系統化創新或是出路。未來智能手機領域的創新,必然是一個多種技術間相互促進、融合創新的過程,無論是類似“劉海”的異形設計、異形切割,還是依靠攝像頭、傳感器、天線、電池等單一器件升級的局部“癢點”式創新,都難以再掀起市場波瀾。軟硬兼具的系統化創新將成為產業創新瓶頸期的重要突破口。對於習慣瞭跟隨模仿的國內企業來說,必須避免因過度創新的渴求而盲目跟風,造成重大判斷失誤,浪費產業資源。二是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。國產手機企業在新興市場的一輪快速擴張已接近尾聲,進入北美等重要市場依然受阻,且這一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觀。我國企業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,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市場環境亦應予以高度警惕並積極應對。三是元器件漲價拉高整機成本,供應鏈安全形勢依然嚴峻。從近期發展態勢看,上遊元器件因產能供應不足導致價格飛漲,拉高瞭終端整機產品的成本,對我國智能手機產業造成瞭不利影響。國內企業如果不能及早在核心元器件短板上取得突破,掌握創新主導權,在未來產業熱點湧現、提速發力時,關鍵環節很可能再次陷入窘境。為瞭扭轉以上局面,相關人士建議,應引導企業加強差異化創新,培養“無人區”領軍企業;繼續鼓勵加強海外市場開拓,加強對企業的指導支持;鼓勵企業錘煉“內功”,通過品牌戰略提升盈利能力;切實加強行業跟蹤與研判,及時協調應對重大問題。

source:http://www.indunet.net.cn/staticpage/20181018/10181064.html